沪上网红阿大葱油饼老板发声 情怀与价格引热议。时隔三年,“阿大葱油饼”在第二代传承人吴志勇的带领下重新开张。新店位于上海石门二路65号,门前再次排起长队。这个曾因BBC纪录片走红的“网红摊”,在停业三年后以10元一个葱油饼的价格重启,引发社交媒体上关于“情怀值不值钱”的讨论。
追溯“阿大葱油饼”的发展历程,其命运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2010年世博会期间,茂名南路弄堂口的简陋摊位因BBC报道一夜爆红,每天数百人排队数小时,使这枚售价5元的葱油饼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象征。
然而,无证经营的问题在2016年爆发。执法部门因卫生问题要求停业时,舆论普遍支持。这种情感共鸣促使政府部门创新监管方式,最终促成与网络平台合作开设合规门店。
面对价格质疑,吴志勇解释说,葱油饼使用的是中粮的大豆油、五得利面粉,并加入板油,用料扎实。上海市中心的房租和用人成本都不低,10元一个的价格只能说有得赚,但压力也不小。
细算下来,一个葱油饼的食材成本大约不超过2元,但上海市中心的房租和人工确实不便宜。分摊到每个葱油饼上,成本约2元左右。因此,10元一个的葱油饼不算便宜,但味道不错,老顾客都给予好评。
相比价格,更值得关注的是“情怀溢价”的边际效应。有些老食客听闻“阿大葱油饼”重新开业,第一时间赶来品尝,甚至有98岁的客人坐着轮椅前来。还有不少探店博主现场直播,但真正为味道买单的人有多少仍不确定。当滤镜退去,如何用产品留住人心比单纯贩卖情怀更具可持续性。
吴志勇采取了务实策略:一方面保留手工包制、板油添香等核心工艺,另一方面建立每日复盘机制,优化煎制流程。这种“守正创新”的思路,与老字号杏花楼推出网红青团的策略类似,既保持传统风味,又通过现代管理提升稳定性。
站在新起点的“阿大葱油饼”面临着更复杂的商业环境。98岁老顾客坐着轮椅前来捧场,不仅体现了对味道的眷恋,更是对城市记忆的守护。
责任编辑:卢其龙 CL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