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愿意投降项羽,却宁死不投降刘邦?

原创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愿意投降项羽,却宁死不投降刘邦?

章邯的处境十分艰难。章邯临危受命,为秦朝续命,然而仅仅在与项羽交手两次失利后,他就选择投降。这并非因为他害怕死亡,而是因为他的处境实在过于困厄。即使在败给刘邦时,他依然面临极其艰难的处境,似乎他注定要成为悲剧人物。

章邯初次败北时,秦二世对他极为不满。秦二世昏庸且性格暴虐,愤怒时可以做出任何极端举动。这意味着,如果章邯在未来的战斗中再次失败,不仅可能会失去兵权,甚至有可能丧命。秦二世甚至专门派人到军中对章邯进行“责让”,章邯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为了自保,章邯并没有亲自回京,而是派司马欣代为回京探听情况。

赵高掌控朝政,秦二世听不进任何忠言。司马欣回京后,首先需要见赵高。然而,赵高奸诈狡猾,连续几天不见司马欣,并暗中安排人手准备毒死他。幸好司马欣及时觉察,连夜逃回军营,才保住了性命。

司马欣回到军营后,劝章邯拥兵自立,联合项羽称王。虽然章邯与司马欣的关系非常好,但章邯是一个忠诚的将领。尽管司马欣的建议非常有道理,但章邯犹豫了很久。就在章邯犹豫的时候,陈余给他写了一封信,深刻分析了章邯的处境。信中指出,如果章邯与项羽交战并获胜,他将功高震主,赵高必然会嫉妒并加害他;如果败北,秦二世必然会追究责任,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章邯的处境已经陷入两难。再度与项羽交锋后,他依旧未能胜利,联合项羽自立为王,还是任由死亡降临,章邯必须做出一个决定。

章邯并非胆小怕死之人,虽然他知道投降项羽是不得已的选择,但他终究是一个有大节的大丈夫。在秦二世昏庸、赵高篡权的情况下,章邯不愿死于他们之手。另一方面,项羽不仅是雄图天下的英雄,还是贵族出身,如果跟随项羽征战天下,倒也可以说是荣幸一件。

在这种复杂而艰难的处境下,章邯选择了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尽管投降后章邯的名声受损,但他依然勉强保住了性命。

然而,章邯投降项羽后并未得到太多好处。虽然被封为王,但他却失去了兵权,并被安排在楚军中。与此相对,司马欣虽掌兵,但仍被派往楚军前线,实际上也是为了充当炮灰。章邯虽然名义上是王,但他失去了秦国大将军的威风,也失去了“忠良”的美名,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囚徒。

即使在灭秦后,章邯依然被安排在秦地做王,这让他面临着秦人对他的强烈反感。投降项羽后,他不仅失去了尊严,甚至还被视为“背叛者”。况且,章邯所镇守的秦地,是抵御刘邦进攻的关键区域,刘邦若来,他将成为项羽的第一道防线。

章邯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尽管处境艰难,但他依然履行了职责。当刘邦大军来临时,章邯坚守防线,与刘邦展开了殊死搏斗。若非大水阻碍,胜负可能会迟延更久。章邯在与刘邦的拼杀中,始终希望项羽能及时援军,但直到失败,他也未曾等来楚军的支援。

章邯的一生充满了悲凉与不幸。从头到尾,他似乎都没有享受过幸运。战败后,章邯没有选择投降刘邦,而是决定自刎。虽然他曾投降项羽,但此时的他选择了死守自己的尊严。

章邯投降项羽,是因为项羽的血统和勇武让他甘心为其效力,而刘邦与项羽的差距让他不甘心屈居其下。此外,章邯的忠诚和对名誉的执着,也让他拒绝了再度投降刘邦的可能。对于章邯而言,宁死也不愿背弃最后的尊严。

章邯无愧为一代名将,他的败北并非因为缺乏能力,而是时代的不幸,若是时局不同,或许他与项羽的较量胜负难分。遗憾的是,章邯的人生始终生不逢时,这也是他悲凉命运的真实写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