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厐壔作品2 | 沙画系列

细读厐壔作品2 | 沙画系列

沙的变形

在绘画中再现某种质感最直接的方法,便是直接使用具有那种质感的材料。厐壔的《赴敦煌路上有感》即是如此,作品以沙土作底,沙子粗糙、颗粒的质感,令沙漠干燥、寂寥的感觉扑面而来。与其说它是一幅油画作品,不如将它作为浮雕观看。走近画作,深入“沙漠”中观察,会发现沙底并非艺术家随意铺就,而具有高度的控制和自觉性。不同颗粒大小的沙与不同的颜色、笔触搭配,使黄色调的作品富于层次与变化。左上角细沙上一抹月牙形的绿色,更是打破了土黄色略显沉寂的调子,在“沙漠”中创造了“绿洲”,画面增添了一分生命感。

厐壔,《赴敦煌路上有感》,1983年,布面沙底油画,80x70cm

《赴敦煌路上有感》局部

厐壔同样将沙底运用于其他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沙子却激发了与《赴敦煌路上有感》迥异的视觉感受。《漓江行之二》中,沙子铺得更薄更疏,艺术家没有强调沙粒的粗糙感,反而令沙底的象鼻山有了大理石般的光滑感觉。而在另一幅作品《象鼻山》中,题材和绘画材料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前景中的沙子铺得更厚重,整体呈纵向的纹路,于是令沙子有一种粘稠的流动感,仿佛沙子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猝然凝固成了坚硬的岩石,使平面的绘画有了雕塑感。

厐壔,《漓江行之二》,1981年,布面沙底油画,130×273cm

《漓江行之二》局部

厐壔,《象鼻山》,1980年,纸板沙底油画,56.5X52cm

虽然在这些作品中,沙底各呈现出不同的质感,但归根结底,沙子与沙漠、岩石本身就具有物质上的亲近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沙子便是极微小的石。而在《泉》中,艺术家将沙在视觉上转化为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物质——水。《泉》本身也是反物理的作品,河流翻越几个连续的、高耸的山脊形成瀑布,飞流直下。大量的沙子被用于瀑布的底部表现飞瀑溅起的水花。水流撞碎在岩石上,水珠四溅、雾气升腾的样子,恰好与沙子的颗粒感有视觉上的相似性。与单纯用油画颜料表现的水相比,沙子的水更有一种欲冲出画面的力量。

厐壔,《泉》,1981年,布面油画,129X89cm

将沙子这种普通材料运用于绘画的创意开始于厐壔和丈夫林岗1981年赴桂林写生的经历,早于她在1984年赴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绘画材料工作室的学习。厐壔不仅利用沙子的质感强调景物的特性,使画面具有触感,更尝试在视觉上改变沙子自身的性质,破除不同质感甚至是物质间的隔阂。这些80年代早期的沙底作品,代表了厐壔在新时期探索新的艺术语言的开始,同时也为她今后一系列以运用各种绘画材料为线索的创作实验埋下伏笔。

作者许逸帆,是伦敦大学东亚艺术史与考古系硕士研究生,中间美术馆实习生。

中间美术馆当前展览:中间展览 | 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

相关文章

🪶
创建、打开和导入图像
365bet游戏

创建、打开和导入图像

08-04 👀 3085
🪶
砥成语大全 砥字成语有哪些
365bet游戏

砥成语大全 砥字成语有哪些

07-22 👀 9442
🪶
卡盟网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